三、运筹力
(一)时间运筹
时间运筹,是指策划者根据势态的发展和变化,分步骤有条理地安排一系列的活动,使“系统力量的重心与最主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那部分任务、目标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林存标:《走向成功——战略控制的艺术》)
策划往往涉及千头万绪的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希望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的奢望往往在现实面前碰壁,导致精力分散,最终什么问题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个老练的策划家,总是能够在众多的问题中,窥测到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什么问题是次要的,什么问题是应当立即着手解决的,什么问题是可以缓而行之的,并能够根据问题的重要与否及缓急与否确定时间运筹的目标顺序。基本原则是轻重相权选其重,急缓相权选其急。
在时间运筹中还有一种重要艺术,这便是审时度势,积累或释放能量,人为地造成高潮和低潮,从而使策划产生具备冲击力的戏剧性。其实,任何事物的高潮都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事物不断蓄积能量,使“势”不断增长,最终在某个临界点猛然释放所有的能量,就像水从高处冲下来形成瀑布一样,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促使策划成功地跳上“龙门”。事物中的能量在高潮中释放完毕,“势”便自然下降,使事物处于低潮。“势”的高低变化,引起浪潮的此起彼伏。
孙子从自然现象中顿悟到,水性本柔弱,石性则刚重,为什么水却能推动石呢?原因便在于水流湍急,一泄千里,产生一种很大的动能,从而发出推动巨石漂转的动力。因此善于作战的指挥家,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首先都要像拉弓弩一样聚积能量,从而取得获胜的气势。
不仅是军事家,小说家也可以说是在时间上运“势”的好手,他们在创作小说时常常含而不露,使读者不断增长期待心理,直到读者等待得无以复加时才突然揭开谜底,让读者在情节的高低起伏中情绪跌宕。像小说《红楼梦》开始便让旁人在酒店里评说那贾宝玉出生是如何的怪,但直到林黛玉进贾府,仍不见声色,直到“听得一阵脚步声”先声夺人后,主人公才正式登场,但读者对他早已“神交”了,一旦在高潮中现身,便和林黛玉那样产生“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若眼熟如此”的感觉。小说家就是如此利用情节的高低起伏,紧紧扣住读者之心的。
策划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一样,都是一种表演,策划家应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空间运筹
事物的运动不仅在时间上展开,它同样也在空间上展开,因此策划时同样要把策划的重心与最主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那部分任务保持一致,这就是空间运筹。在空间运筹中,找准事物的枢纽,是策划家的一项“点穴”功夫。以广告策划为例,确立广告主题后,紧接着便要进行广告媒体的选择和搭配运用,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POP、DM、实物等等媒介,各有优劣长短、各有各的接收覆盖面,因此在选择媒介时,要综合考虑媒介的性质、产品定位、消费者习惯、广告市场定位和目标定位、市场竞争、广告费用预算等因素,选准在空间上的“要穴”,才能使有限的广告费用都用于刀刃上。
(三)最小的投入,最优的效果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意味深长地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万物皆动,事物的“势”也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随着“势”的发展变化,关键的要素和联系不断变化,这一时期的关键要素和联系,在另一时期则变为非关键的要素和联系,这种关键点的动态性决定了在任何时候你都不可能找到两种相同的“势”。
明末军事家揭暄在《兵经》一书中道:“势之维系处为机。”在“势”的这种变动发展中正蕴藏着无数机遇,如果把空间运筹与时间运筹结合起来,就能在事物的动态发展中,找准势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键点,从而使策划趋利避害,顺理成章,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优效果。像上节论及的广告策划中选择媒体时,如再加上时间的运筹,便能制定出一个卓有成效的媒体提案来。
(四)构思的“计划化”
计划,是指组织或个人为达到某一目标将工作或行动的顺序、时间、资金、人员的能力、资源、场所等,按一定的方式排定的管理控制方式。制定计划,就是使一项活动能纳入一定轨道,以使其按步骤顺利完成。
计划一般有一定的程式、有过去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策划就不同了,它往往是一种新尝试和创新。策划从想出创意、决定主题、生发构思到整理成策划提案,直至付诸实现,都需要进行周密地计划。构思“计划化”是策划迈入现实、付诸实现的门槛。只有在运筹力的作用下,将具体构思变成程序计划、时间计划、费用计划、人员计划、资源计划等,使各种构思“计划化”,方才变成可能实现的提案。
运筹,便是周密地考虑策划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细致地安排种种举措,详尽地将构思发展成提案,以构造一个良好势态,使策划得以良性运行。
(五)策划中必须重点运筹的七个问题
在构思“计划化”变成提案的过程中,以下七个问题是策划者必须重点考虑的:
1、策划实施中的人际关系对策
策划要活用别人的钱财和智慧,就要有一张四通八达的“关系网”——这张网并非是以前以权谋私、相互庇护的“人情网”、“金钱网”的老概念,而是指市场上基于经济利益而串联起来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需靠那些神通广大、耳目众多、路子宽广者搭建桥梁,故称之以人际关系。
要操纵这些人实施策划,便要摸透这些神通广大者的真实心意,这就有必要先了解他们的背景。凡与策划有关的人,他们的身世、思想、习性、交际范围、经济常识等,都必须详细地记载,并拟定对策,以便有助于策划的执行。
2、策划实施的有利害关系组织或团体的对策
策划时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别的组织或团体,这时便要具体分析它们会在策划中得到什么利益,或是失掉什么利益,它们会支持还是阻挠策划的实施,如有支持帮助,能利用多少?如会构成障碍,是否会影响策划实施,程度有多大……这些,都必须制定具体的对策。
3、策划实施中的资金对策
策划与钱脱不了关系,策划的实施开始需投入多少资金?随着策划展开资金如何运转,还需多少?策划总共要多少资金?可供运用的资金有多少?不足部分该怎么办?别的组织能提供多少?最后的收益有多少?怎样分成?……对资金运用事先要有所规划,这样才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4、策划实施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对策
有效而巧妙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能使策划迅速地在社会中产生影响和反映。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新闻推向“热点”,如何以新闻媒介为“桥”通达公众,使之对策划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予,都需制定详细对策,并注意对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5、策划实施中的障碍因素及消除对策
由于策划往往是“想人之所未想”、首开先河的活动,就必然会在社会中引起种种抵触,出现种种怀疑,即使最受大众欢迎的策划也会碰上障碍。因此在实施策划前一定要细致地估量其风险,预测障碍因素,并准备应急对策和消除方法,以便使损失减至最低程度。
6、与策划实施有关的政府机构对策
政府是管理社会的权力机构,在策划实施中,难免要和政府的有关部门打交道,如能精心准备好对策,如请某位政府首脑出面担任策划执行委员会中的名誉职务,请政府某部门牵头或参与某部分工作等办法,均能增添策划的权威性,使之降低风险,更易执行。
7、与策划实施有关的法律问题
有的策划纯属异想天开,没有先例可循,不免会在各种法律条文中磕磕碰碰,一旦牵涉法律麻烦,则有可能拖上一年半载,使策划良机尽失,半途而废。因此,策划实施前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法律因素,小心翼翼地避开法律禁止的雷区,以免策划中途流产,而在法律的“规矩”之外,策划才可以自由飞翔。